校园食品安全和预制菜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课题亟待破题
“对‘预制菜进校园’应持十分审慎态度,不宜推广进校园。”随着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作出回应,家长们的高度不安和焦虑情绪得到适当缓解,也让近来备受关注和热议的“预制菜进校园”话题暂时得到了平息。
多方发声 争议不断
开学以来,“预制菜进校园”的话题持续火爆。
起因是个别学校食堂准备引进或正在引进“提前做好的”预制菜,引起家长担心:饭菜是否安全,营养是不是足够……有家长甚至准备辞职回家专门给孩子送饭。在“如何看待预制菜进校园现象”的网络话题投票中,超过80%的网民选择“不赞成”。
“预制菜我自己吃可以,但给小孩吃不行。”“预制菜成本那么低,能保证食品质量吗?”“我也不是全盘否定预制菜,但预制菜味道千篇一律,长期给孩子吃能行吗?”不少网友在网上吐嘈。
在众多质疑声中,也有媒体发文表示别让“预制菜恐慌”毁掉一个行业。“买一辆车,大家都知道要买大牌;买生鲜食品,大家都知道去大超市。为什么遇到‘在哪里吃午饭’问题时,就觉得无名食堂一定比大牌的预制菜厂家安全呢?”该媒体通过类比举例对该事件作出回应并指出,抵制预制菜是一个舆论现象,公众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食品安全上,并非预制菜上。
针对家长们的担忧,网友们的“吐槽”,多地教育部门纷纷作出回应。日前,浙江湖州市、山东青岛市和河南荥阳市等多地教育局明确表态,网上所说的这种预制菜,当地中小学、幼儿园没有引入,也不准备引入。此外,海南省教育厅表示,该省学生供餐模式主要有两种:学校食堂集中供餐模式和校外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集中配送模式。这两类供餐模式提供的食品均属于热食类食品制售。
食品安全 不容有失
家长担忧、话题热议的背后有一个基本的共识:校园食品品质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,是不容有失的底线问题。专家表示, 预制菜能否进校园,当慎之又慎,要有科学的结论、严格的监管、透明的反馈,不能匆匆上马。
“讨论‘预制菜能否进入校园’,实际上是对校园食品安全、孩子健康成长的深度关切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,预制菜也有很多不同的分类,并非都是网友们理解的成品,大部分预制菜是对食材进行分拣、清洗、粗加工等初级的处理。理论上来说,中央厨房更多是在生产前端对食材进行综合性的处理,而且中央厨房的车间是统一管理,应该更营养、更卫生、更科学才对。而网络上家长们对预制菜进校园的反对,主要集中在两方面,一是质疑预制菜的安全和质量;二是质疑知情权和选择权难以得到保障。
一直以来,预制菜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标准化。“有标准才能保证质量,预制菜标准化建设任重道远,但依然要坚持全面、分级分层、可追溯的标准体系。”一亩田集团市场总监欧连维指出,目前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早已过了追求吃饱的物质不丰富阶段,一套产品标准打天下的阶段也将成为历史。“针对预制菜进校园问题,应该进一步推进针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用餐标准建设,形成一套公开透明的标准和评价体系,建立社会化的评价、监督方式,而不是只依靠政府检查。”欧连维如是说。
在郑风田看来,学生餐的问题,在于完善食物的供应,保障孩子的营养,让家长放心,让各方都满意,这就要通过公开招标、营养反馈等手段逐步改进,其实跟预制菜本身的关系并不是很大。
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,保障预制菜进校园的安全,就要建立健全学校学生餐配制管理制度体系,全链条监管预制菜的制售用,确保可溯源和达标。与此同时,也要继续推进校长负责制,明确校长与学生共食预制菜。此外,还可以邀请家长代表参与监督,多提意见建议,避免预制菜不受监管而带来问题。
|